(點擊圖片查看實驗室網站↓)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隶属于中國科學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技术部于2005年4月18日正式批准建设,2007年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于基础研究,通过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组成、构造和演化历史,壳-幔过程与盆-山系统等。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隊伍。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骨干人员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國科學院重大项目;同时,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学科及其配套实验与观测设备的建设。“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實驗室主任爲吳福元院士;学术委員會主任为郑永飞院士。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57人,其中研究员36名,正高级工程师4名,副研究员13名,高级工程师3人。固定人员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5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5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獎”獲得者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3個、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1個。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实验室中长期目标 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
實驗室將大陸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壞過程與機理作爲近期研究重點,主要包括:
(1)以華北克拉通爲代表的早期大陸岩石圈的形成與演化;
(2)以華北東部爲代表的大陸岩石圈的改造與破壞過程;
(3)以大別-蘇魯-秦嶺-柴北緣與青藏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爲代表的大陸深俯沖過程及殼-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東亞造山帶爲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與大陸增生;
(5)以喜馬拉雅型造山帶爲代表的陸-陸碰撞造山過程中山根形成與演化機制。
主 任:吳福元
副主任:楊進輝 劉傳周 萬 博 趙 亮
——學科組信息——
古地磁學與年代學
組長:鄧成龍
成員:朱日祥 王非 賀懷宇 秦華峰 楊列坤 劉雙遲 蔡書慧
殼幔結構探測
組長:田小波
成員:滕吉文 徐濤 陳赟 梁曉峰 白志明 張晰 吳晶 劉有山
化學地球動力學
組長:李秋立
成員:吳福元 楊進輝 李獻華 劉傳周 張豔斌 紀偉強 王浩 劉小馳
蘭中伍 王建剛 王佳敏 李揚
岩石圈組成與演化
組長:英基豐
成員:張宏福 湯豔傑 張曉晖 趙新苗 肖燕
地熱學
組長:何麗娟
成員:胡聖標 李曰俊 張志勇
前寒武紀地質學
組長:彭澎
成員:翟明國 郭敬輝 姜能 周豔豔 焦淑娟 趙磊
俯沖帶物質循環
組長:劉景波
成員:蘇文 陳意 郭順
盆山系統動力學
組長:林偉
成員:孟慶任 李忠 陳林 褚楊 衛巍 劉嘉慶
大地構造學
組長:肖文交
成員:鍾大赉 萬博 王志洪 敖松堅 張繼恩 宋東方
大陸岩石圈演化動力學
組長:陳淩
成員:趙亮 蘭海強 呂剛 李楊